主题征文选登(九):心怀平凡 岁月芳华
作者: 发布时间:2024-10-12 22:01:31 点击率:

我出生于浙江绍兴市上虞区一个滨水小村,村里二三百口人,村头到村尾不过二里长,村庄周围无边无垠的绿色稻田,一条波光粼粼的河水,绕村而过。年幼时,老旧低矮的台门住着三五户人家,邻里和睦,家里做点好吃的,都要分一些给同台门的邻居。那个时候,大家普遍条件不好,大人们往往会农闲时外出寻工,以补贴家用。
  我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他有一门修伞手艺,种田粗糙的手,却能灵活修复精巧的雨伞。在农活不忙时,他会盘算外出的事情,打理好修伞的各种工具,采买一些雨伞的零件,背上一个破旧的大帆布包,走出家门,沿着河岸小路,向着上虞城关、绍兴、余姚、杭州、富阳等地逡巡奔波,赚着极为微薄的收入。我甚至没法想象父亲在外走街串巷“修洋伞”的样子。有的时候父亲要出门很久,到了年关才回来和家人团聚,把赚来的钱交给母亲,用以添置物品。我大学之前的时光,家里的日子总是很拮据和窘迫,父亲和母亲靠着他们的勤劳,撑起了这个家,让我完成了学业。
  大学毕业后,我参加工作,家里的状况逐渐好转。村里人各显神通奋进致富,进厂务工的、做生意的、跑供销的、做外贸的、自己办小作坊的,人人都有事做。原先低矮的台门里,慢慢消失了喧嚣,很多人家另行择地建房,一栋栋或是二层或是三层的楼房立起来了,村庄的范围扩大了不少。村里窄小的村道铺上了水泥或是柏油,以前的简易茅坑被干净的公厕取代,家里不再有储水的大水缸,而是清洁的自来水,烧柴草的灶变成了液化气灶,有的人家甚至在新房子里修了卫生间、洗澡间,电视、电话、冰箱、空调越来越普及,生活是天天可见的好起来了。
  2006年,我随丈夫落户富阳,多年之后再回家乡,已然不是那个童年记忆里的村庄了。村边的马路已经直通绍兴,村前那条河旁已经立起了高架,一条快速路穿空而过。站在村口桥上,可以时不时看到高铁线上的“和谐号”、“复兴号”呼啸奔腾……
  日子总是过得很快,转眼到富阳已经十八年,之前辞去在上虞的工作后,我转行律师职业,投身于法律服务工作。幸运的是,自己人生路上遇到了很多真诚的朋友,在度过了最初几年生涩期、新手期、无奈期之后,律师工作日渐走上正轨,逐步进入了稳定期。辛苦付出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2013年,经人推荐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这是我人生经历中的重大事件之一。
  富阳民建成立之初是个只有八个人的支部。我是富阳民建成立以来第一批发展的会员之一。作为一名新会员,我积极融入组织生活,尽我所能参加支部活动,与会员建立了深刻的友谊。同时我用法律人的专业知识、从业经验和法律视角,不断参与信息撰写,一起见证富阳民建的成长。加入民建11年,我撰写了《“诉前调解”和“网上立案”等新形式引发新立案难现象亟待关注》、《不合规网售民主党派“徽章”亟待关注处理》、《关于进一步规范裁判文书公开的建议》、《商品房精装修交付质量问题亟待解决》等多篇社情民意被民建中央录用,多次被评为信息先进个人。
  在民建的11年,我迅速从一个普通会员成长为小组负责人、支部委员、基层委委员,并顺利成为富阳区十届政协委员,我观察社会、体察民生、建言献策的路径不断丰富,每一次到基层、企业、部门和项目的调研走访、协商交流,都能体会到我们每个个体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都是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同进共荣的。2023年,我撰写一篇关于富阳区夜市经济的社情民意《提升品位, 助力共富,解决鹿山美食街夜间停车问题的建议》。那是在疫情结束后,经济未全面复苏的背景下,我被淄博烧烤这个触点引发的对社会治理的思考。这篇社情民意表面上解决的是夜市经济的停车难问题,实质上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沿街商铺的夜宵经济,保全的是属地的股份合作社的资产出租收益,受到属地合作社的好评。作为一名律师,我撰写的社情民意均是从本职工作出发,聚焦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有感而发,论据翔实,论证充分。包括我在内的富阳民建会员们,大家积极关注和呼吁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富阳经济社会能够更好发展。
  在民建的11年,也是我见证我们民建组织日益壮大的11年。富阳支部从一开始的8人,到现在的59人;从组织上从一个小支部,到现在设有三个支部的富阳区基层委,组织更加完善健全。作为富阳民建曾经的组织委员,我也更加领悟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巨大优越性,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再出发,“新型政党制度”洋溢着对中国道路的充分自信,也激励着优秀的有共同志向的人们投身于我们的民建大家庭,贡献自己的民建力量。
  的确,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昌盛的无比重要的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刻指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要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把律师制度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加以强调。我从事律师工作十八年,参与诉讼、调解、办理的案件不计其数,有简单清楚的,也有复杂多变的。在执业生涯中,我也深度参与乡村、企业、政府等不同的事务,如征地拆迁、行政诉讼、项目推进、合法审查等等,我日益深刻的体会是,人们对法律的认识、对依法办事、契约精神、责任履行、遵守法律等正变得越来越清楚明晰,对法律、法治、司法、行政等观念越来越明确锐化。“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法治政府、司法改革、法治社会建设日益向纵深发展,法治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重要内容,已经是我们国家的价值、理念和文化,是全体公民的信仰体系和生活方式。而这些改变,只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短短数十年的时光里发生的。随着时代车轮的向前推进,我们的法治思维将更加坚定。
  个人与时代,总有映衬。我很庆幸生活在一个和平璀璨的时代,生活在一个伟大昌明的国度。“惟其海之浩瀚,成就水滴之不涸”。人生短短数十年,我们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贡献和改变微不足道,但是聚起萤火之光,亦能照亮世界。只有祖国有力量,团结起所有的光芒,个人、团体的努力才会有着落。愿我们的祖国富强文明、繁荣昌盛!
  (作者:王卫琴 民建富阳区基层委委员、富阳区政协委员、浙江抱朴律师事务所副主任)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建国会杭州市委员会 备案序号: 浙ICP备15045599号
设计制作及技术支持:杭州网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0580号


您是第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