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议政建言
首页 >> 萧山民建 >> 议政建言 议政建言
倡导绿色生活,从垃圾分类开始
作者:高清淼 发布时间:2018-12-21 16:32:38 点击率:15次

倡导绿色生活,从垃圾分类开始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垃圾正在逐年增长。实施垃圾分类处理,对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改善城市环境,提升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倡导绿色生态、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宣传倡议活动,引导市民从日常小事开始,积极践行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共同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共同建设和谐宜居的生态环境,让垃圾分类从口号变为习惯。然而,垃圾的分类回收却仍然是一个重要却难以解决的问题。尽管垃圾分类与回收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理应是人民践行绿色理念的最佳途径,但在落实过程中却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具体如下:

 

一、存在问题

 

(一)垃圾分类困难重重,理念难以转换为实践。具体表现在:

1.垃圾分类知识的匮乏。尽管垃圾分类作为口号已经被民众所熟知,但真正的垃圾分类知识却宣传不足。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民众往往会因为相关知识的匮乏而出现分类错误等情况。

 

2.以家庭为单位的垃圾分类仍然任重道远。城市垃圾中,生活垃圾所占比例极高,而家庭作为生活垃圾的主要来源,难以真正实现垃圾分类。居民家中往往只有单一的垃圾桶,并不会设置分类的垃圾桶,直接导致了生活垃圾在源头上无法实现合理分类。

 

3.校园、单位等公共场所缺少分类回收装置。校园、单位等公共场所作为民众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很少设有垃圾分类的设施,不利于民众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二)垃圾回收徒有其表,形式大于内容。具体表现在:

 

1.小区垃圾回收处的分类功能缺失。城区各小区的垃圾回收处仅仅做了分类标识,却无法发挥其分类回收的功能,其源头仍然在于家庭层面无法真正落实垃圾分类。

 

2.环保部门垃圾回收工作没有贯彻分类回收的理念。城区街道的分类垃圾桶,环保部门在回收时并未实现分类回收,仍然是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统一处理。

 

(三)垃圾分类宣传力度不足。具体体现在:

1.校园、单位等组织并没有对于学生和员工进行良好的宣传。

 

2.缺乏公共宣传途径,应利用广告牌、公共传媒等手段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二、几点建议

 

1.落实宣传工作,让理念深入人心

 

垃圾回收问题的根本在于观念的转换,只有将垃圾分类的理念深入人心,才能为垃圾分类回收工作奠定基础。应以学校、社区、单位等组织为依托,以公共传媒为渠道,从观念到具体内容,多角度全方位地落实垃圾分类回收的宣传工作。

 

2.发挥社区功能,实现以家庭为单位的垃圾分类。

 

家庭仍然是生活垃圾的重要来源,是垃圾回收链的重要环节。只有在源头上实现垃圾分类,才能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回收工作。社区作为最接近家庭的组织,应通过上门沟通、分发宣传册、提供分类垃圾桶等途径,将垃圾分类带入百姓家中。

 

3.强化政府职能,对有毒垃圾实行引导并加强控制。

 

应落实环保部门的分类工作,在回收过程中真正实现分类垃圾、分类处理,同时对污染程度大的有毒垃圾、电子垃圾等环保部门应设点便于居民回收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通过各种媒介的宣传、发挥社区功能从源头抓好垃圾分类并加强对有毒垃圾的控制,敦促各个环节的分类回收工作落到实处,将我县打造成践行绿色理念,倡导绿色生活的标杆县城。

生活垃圾分为以下四类:

 

一、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和资源利用的物品,包括纸类、塑料、金属、玻璃、木料和织物等;

 

二、餐厨垃圾,是指家庭废弃的固体食物、蛋壳、瓜果皮核、茶渣等,以及果蔬和水产市场产生的废弃菜叶、水果、鱼虾等有机易腐垃圾;

 

三、有害垃圾,是指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生活垃圾,包括废充电电池、废扣式电池、废灯管、弃置药品、废杀虫剂(容器)、废油漆(容器)、废日用化学品、废水银产品等;

 

四、其他垃圾,是指除前三项以外的生活垃圾,包括废弃卫生巾、一次性纸尿布、餐巾纸、烟蒂、清扫渣土、落叶、花草等。

 

生活垃圾应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

 

根据国家《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等规定,设置四种垃圾收集容器。

 

1、蓝色为可回收物收集容器;

 

2、绿色为餐厨垃圾(湿垃圾)收集容器;

 

3、红色为有害垃圾收集容器;

 

4、灰色为其他垃圾(干垃圾)收集容器。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可以起到控制感染、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作用。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从现在做起,以崭新的面貌,良好的生活习惯,爱护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共同建设绿色文明、和谐宜居的生态环境。


加入民建  | 关于我们  | 管理入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建国会杭州市委员会 备案序号:浙ICP备12035437号
设计制作及技术支持:杭州网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0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