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如何增强民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问题研究
作者:余杭三支部 黄继生 发布时间:2019-07-17 16:40:44 点击率:

内容提要:民建基层组织是联系会员的桥梁和纽带,是民建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更是民建自身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力量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增强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建设不仅关系到民建的自身发展还关系到民建发挥其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本文着眼于新时代下大统战背景,基于理论剖析组织凝聚力的概念内涵,结合对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调查结果与分析,指出当前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并就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  民建基层组织  凝聚力  实证研究


基层组织作为民建组织系统的基本细胞,民建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更是民建自身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力量源泉。基层组织把广大会员组织起来开展会务工作和参与组织生活,起到与会员保持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只有不断加强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提升工作的整体水平,使民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不负时代赋予作为参政党的伟大历史使命,努力在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格局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理论上讲,组织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组织中的程度。它反映出组织在追求其目标的过程中齐心协力并保持一体性的一种状态。它是一种向心力和吸引力,是组织活力深层次的动力,是组织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如何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五种能力”,开拓创新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活力,是当前民建亟需深入研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本课题将基于组织凝聚力的概念内涵,通过实证分析就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建设的有关问题提出对策。

一、实证调查与分析

1、问卷设计

本文借鉴国内外组织凝聚力研究方面被广泛引用的实证研究量表,再根据研究对象及目的加以适当修改,并结合调研访谈的反馈意见对问卷进行最终修订和定稿,形成了测量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四个维度的19个题项,以及测量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影响因素三个维度的16个题项,问卷题项测度均采用李克特5点打分量表,数字1至5表示应答者对某个问题的反映程度由完全不符合(不同意)逐渐过渡到完全符合(同意),其中3表示中立状态。本研究实际共发放回收问卷410份,回收中的379份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达到92.4%。同时对379份有效问卷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样本基本特征的分布情况如下:

1 样本基本特征的分布情况统计(N=379)

指标

类别

样本数

百分比(%)

会员性别

242

63.85%

137

36.15%

会员年龄

30以下

8

2.11%

31-40

137

36.15%

41-50

115

30.34%

51-60

71

18.73%

60岁以上

48

12.66%

教育程度

专科以下

9

2.37%

专科

77

20.32%

本科

220

58.05%

硕士及以上

73

19.26%

工作性质

行政或事业单位

119

31.40%

企业

177

46.70%

个体经营

20

5.28%

退休

47

12.40%

其他

16

4.22%

入会时长

5年以下

148

39.05%

5-10

99

26.12%

11-20

79

20.84%

21-30

42

11.08%

30年以上

11

2.90%

入会初衷

(可多选)

有一个表达意见的渠道

263

69.39%

有一个服务社会的渠道

260

68.6%

有一个交流讨论的集体

244

64.38%

有一个促进事业发展的平台

200

52.77%

有一个结交朋友的地方

185

48.81%

其他

33

8.71%

民建组织功能

(可多选)

反映社情民意

339

89.45%

组织开展社会服务

293

77.31%

加强会员联系沟通

279

73.61%

加强会员思想教育和引导

271

71.5%

完成上级组织交办事项

182

48.02%

推荐并发展新会员

152

40.11%

其他

21

5.54%

2、问卷效度和信度检验

1)组织凝聚力测量

首先通过SPSS 21.0软件对组织凝聚力变量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效度检验。如表2中所示,样本数据的KMO值为0.958大于0.7,且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5685.232** **表示显著性水平p<0.01,因此适合对组织凝聚力变量的19个测量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按照特征根大于1,最大因子载荷大于0.5的选择标准提取了四个因子,分别是会员向心力、领导影响力、人际和谐、价值认同,且累计解释变差为73.158%,大于50%的最低要求,说明所提取的四个因子其建构效度良好。

2 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效度检验结果

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测量题项

因子载荷

会员向心力

领导影响力

人际和谐

价值认同

Q1. 我因为加入民建党派组织而有自豪感。

0.716




Q2. 我感觉自己是所属民建基层组织的一份子。

0.701




Q3. 我觉得在所属民建基层组织中能更好地发挥自我价值。

0.650




Q4. 作为民建会员,我愿意积极参加组织举办的各类学习会、报告会、培训会及相关活动。

0.566




Q5. 作为民建会员,我热心关注国家大政方针和地方重要事务以及群众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并对此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积极反映社情民意。

0.684




Q6. 作为民建会员,我愿意积极参与组织开展的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服务活动。

0.574




Q7. 我觉得我们基层组织的领导很有人格魅力和亲和力。


0.714



Q8. 我对我们基层组织的领导的能力很认可。


0.747



Q9. 我们基层组织的领导时常走访和看望会员,关心会员的工作与生活。


0.742



Q10. 我愿意拥护和爱戴我们基层组织的领导。


0.636



Q11. 我们基层组织会员间彼此信赖,氛围和谐。



0.619


Q12. 我们基层组织通过开展多样化活动,会员间经常互动交流。



0.712


Q13. 我们基层组织倡导集体主义理念,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0.746


Q14. 为了更好地开展基层组织工作或活动,大家会一起讨论,共同策划。



0.548


Q15. 我们基层组织在开展工作或活动中,大家会分工合作,协力互助。



0.597


Q16. 在我们基层组织中,大家都很认同民建组织规范和相应制度,会严格遵守执行。




0.659

Q17. 在我们基层组织中,大家都在为创建先进组织的目标一起努力。




0.635

Q18. 我们组织的发展壮大,给会员们提供了更大的成长发展与自我实现空间。




0.668

Q19. 我们组织获得的荣誉与光环等发展成果,能够惠及到大多数会员的利益




0.694

随后对组织凝聚力变量各因子构面作了信度分析。结果显示所有题项-总体相关系数均大于0.35,会员向心力、领导影响力、人际和谐、价值认同的Cronbach's a系数分别为0.865、0.908、0.917、0.886,其均大于0.7,且在各层面构念中题项删除后的a系数均未高于层面的a系数,这说明变量各题项之间的内部一致性较好。

2)组织凝聚力影响因素测量

同样地,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来考察组织凝聚力影响因素测量题项的建构效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按照选择标准提取了外部因素、组织因素和会员因素等三个相应因子,且累计解释变差为66.418%,大于50%的最低要求;KMO值为0.914大于0.7,且Bartlett检验值及显著性为3681.779**,这说明所提取因子的建构效度良好(见表3)。随后,也组织凝聚力影响因素各因子构面作了信度分析,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变量各题项之间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3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影响因素效度检验结果

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影响因素测量题项

因子载荷

外部因素

组织因素

会员因素

Q20. 中央统战大格局政治环境下对民建参政党的重视与支持程度,会对民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有重要影响

0.679



Q21. 民建党派地位与作用的社会知名度,会影响到民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0.719



Q22. 由于来自其他党派组织发展壮大的外部竞争,会促使民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增强。

0.585



Q23. 组织思想政治建设和传承弘扬民建文化的宣教程度,对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有重要影响。


0.645


Q24. 组织共同目标的明确程度对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有重要影响。


0.769


Q25. 组织的规范与制度建设对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有很大影响。


0.777


Q26. 组织的管理运作机制对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有重要影响。


0.828


Q27. 组织领导行为对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有重要影响。


0.727


Q28. 组织生活的丰富性与活动的多样性会影响到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0.628


Q29. 基层组织会员人数规模会对其凝聚力产生一定影响。



0.595

Q30. 会员的多样性程度(年龄、性别、志趣、价值观等)会影响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0.788

Q31. 会员间的亲密关系会影响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0.815

Q32. 会员对基层组织建设的贡献越大表明组织凝聚力越强。



0.663

Q33. 会员对组织生活与活动的参与程度影响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0.729

Q34. 会员从组织获得个人需要的满足程度会影响组织的凝聚力。



0.767

Q35. 会员对组织所带来的共同利益的分享程度会影响组织的凝聚力。



0.756

3、组织凝聚力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采用5级量表赋值法对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四个维度的19个题项调查统计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结果如下表4所示:

4 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现状调查描述性统计

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简写题号)

平均值

标准差

会员向心力

Q1

4.34

0.812

Q2

4.43

0.688

Q3

4.16

0.737

Q4

4.36

0.693

Q5

4.35

0.631

Q6

4.41

0.634

维度评价

4.343

0.542

领导影响力

Q7

4.39

0.716

Q8

4.37

0.770

Q9

4.30

0.838

Q10

4.48

0.631

维度评价

4.385

0.658

人际和谐

Q11

4.45

0.694

Q12

4.34

0.733

Q13

4.44

0.688

Q14

4.41

0.686

Q15

4.43

0.660

维度评价

4.414

0.600

价值认同

 

Q16

4.42

0.679

Q17

4.45

0.723

Q18

4.34

0.777

Q19

4.26

0.845

维度评价

4.364

0.655

总 体 评 价

4.376

0.547

从表4的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参与此次调查的民建基层组织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其四个维度19个测量题项的平均值显示都在4分以上,超出五点量表中的中间值3,而组织凝聚力总体均值(4.376)也明显超过中间值3,故这些指标表明大部分的会员还是比较认可所在民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的。另外,就会员向心力、领导影响力、人际和谐、价值认同等四个维度指标比较而言,显示出各指标间差距不大,人际和谐维度平均值(4.414)最高,其它依次为领导影响力(4.385)、价值认同(4.364)、会员向心力(4.343),这就说明大多会员对基层组织的人际和谐关系还是比较满意的,它也是组织凝聚力的一个重要体现。相比之下,在会员向心力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可采取相应适当的措施,加以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4、组织凝聚力影响因素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外部因素与组织凝聚力的关系

首先,对于外部因素的调查分析,我们从中央统战对民建的重视与支持程度、民建的社会知名度和民建所面临的外部竞争等三大维度来展开,其数据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

5 外部因素的描述性统计

外部因素(简写题号)

平均值

标准差

Q20

4.51

0.710

Q21

4.50

0.699

Q22

4.22

0.885

总 体 评 价

4.41

0.637

由表5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会员们对外部因素各题项的同意等级都明显高于五点量表的中间值3,这表明大部分会员都认为上述的这些外部因素对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有影响。另外,会员对外部因素总体的肯定等级为均值4.41(标准差0.637),明显高于五点量表的中间值3,这说明外部因素对增强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其次,我们对调查得来的数据又进行了相关分析,其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可以由表的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即前面提到的外部因素各题项与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都积极相关,并且所有的P<0.01(注:**表示在0.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下同)。

6 外部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外部因素(简写题号)

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

Q20

0.549**

Q21

0.508**

Q22

0.386**

为进一步探索外部因素与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的关系,本文以各个外部因素为自变量,增强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为因变量,采用Enter(强迫引入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外部因素与增强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的相关系数R0.601,判定系数R2=0.361,调整判定系数为0.356,统计量的观测值F(3,379) =70.629,对应的概率值P=0.000,小于0.05,这说明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也就是外部因素对于增强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的总体回归效应达到了显著性水

平,因此两者间建立线性模型是合理的。

另外,由外部因素的回归方程系数表7,可以看出:中央统战对民建的重视与支持程度、民建的社会知名度对增强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的差异都极其显著(P=0.000<0.01,表明极其显著);民建所面临的外部竞争对增强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的差异显著(0.01<P=0.029<0.05,表明显著)。

                     7外部因素的回归方程系数表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误差

Beta

1

(常量)

2.224

0.165


13.497

0.000

Q20

0.285

0.042

0.370

6.713

0.000

Q21

0.028

0.041

0.284

0.693

0.000

Q22

0.175

0.032

0.036

5.547

0.029

由此可见,中央统战对民建的重视与支持会使得作为参政党的民建会员深受鼓舞和倍感自豪,由此产生强烈的组织归属感,调动其参与组织各项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会增强民建组织的凝聚力。民建的社会知名度高往往能给人以强大的信任和无比的期望,使人热切希望成为组织的一员,这种“光环效应”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组织中来,将大大提升民建组织的吸引力和向心力。通常来讲,当民建组织面临外部竞争的压力时,会员们相较于以往会更团结,将自觉减少分歧、统一意见和一致对外,因而组织的凝聚力会得到进一步增强。

2)组织因素与组织凝聚力的关系

对于组织层面因素,本文从组织的思想与文化建设、共同目标、规范与制度建设、管理运作机制、领导行为、组织生活开展等六个方面对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的影响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表8所示。

8 组织因素的描述性统计

组织因素(简写题号)

平均值

标准差

Q23

4.52

0.664

Q24

4.53

0.672

Q25

4.52

0.631

Q26

4.58

0.605

Q27

4.60

0.593

Q28

4.54

0.739

总 体 评 价

4.547

0.519

由表8可以看出:会员们对组织因素各题项的同意等级及总体评价都明显高于五点量表的中间值3,这表明大部分会员都认为上述的这些组织因素对增强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有重要影响。

为了进一步研究深层次内容,我们接下来进行了相关分析,其分析结果如表9所示:即民建组织凝聚力与组织层面因素的六个方面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

9 组织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组织因素(简写题号)

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

Q23

0.587**

Q24

0.476**

Q25

0.496**

Q26

0.401**

Q27

0.368**

Q28

0.298**

随后,为了更深入探索组织层面因素与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的关系,本文以各个组织因素为自变量,增强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为因变量,采用Enter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组织因素对于增强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的总体回归效应达到了显著性水平(R=0.616,R2=0.379,F(6,379) =37.847,P=0.000<0.05)。

具体地讲,由组织因素的回归方程系数表10可以看出:民建组织的思想与文化建设、规范与制度建设、管理运作机制对增强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的差异极其显著(P<0.01);民建组织的共同目标、领导行为、组织生活开展对增强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的差异显著(0.01<P<0.05)。这也就表明,通过不断加强思想宣教与民建特色文化引领,构建会员普遍认可的共同目标,强化对组织规范制度的遵守维护,推行高效先进的管理运作机制,塑造魅力型领导行为,开展丰富多样的组织活动等,这些组织层面因素会对增强民建组织凝聚力产生显著影响。

10组织因素的回归方程系数表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误差

Beta

1

(常量)

1.771

0.201


8.793

0.000

Q23

0.355

0.047

0.432

7.552

0.000

Q24

0.066

0.054

0.080

1.217

0.027

Q25

0.161

0.059

0.185

2.698

0.001

Q26

0.068

0.064

0.175

1.062

0.002

Q27

0.012

0.056

0.073

0.215

0.034

Q28

0.051

0.036

0.069

1.411

0.041

3)会员因素与组织凝聚力的关系

对于会员因素的调查分析,我们从会员的规模、多样性程度、亲密关系、对组织的贡献度、组织生活参与度、个人需要满足程度、对组织利益的分享程度等七个方面展开进行,会员因素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会员因素七个题项的肯定平均值均在五点量表的4值(4代表比较同意)左右,对会员因素的总体肯定平均值为4.123,也明显高于五点量表的中间值3。这表明会员层面因素对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还是有影响作用的。

11 会员因素的描述性统计

会员因素(简写题号)

平均值

标准差

Q29

4.10

0.906

Q30

4.03

1.020

Q31

4.16

1.029

Q32

4.25

0.845

Q33

4.40

0.792

Q34

3.96

0.998

Q35

3.96

0.961

总 体 评 价 

4.123

0.715

 

同样地,我们接下来也进一步进行了两者之间的相关分析,其分析结果如表12所示:会员层面各因素与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都显著相关。

12会员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会员因素(简写题号)

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

Q29

0.307**

Q30

0.288**

Q31

0.273**

Q32

0.480**

Q33

0.392**

Q34

0.297**

Q35

0.239**

为了探究会员层面各因素是怎样影响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的,我们紧接着以增强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为因变量,以及会员因素的七个方面为自变量,采用Enter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会员因素对于增强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的总体回归效应达到了显著性水平(R=0.537,R2=0.289,F(7,379) =21.508,P=0.000<0.05)。

同时,通过会员因素的回归方程系数表13可以发现:会员的组织贡献度、组织生活参与度、个人需要满足程度对增强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的差异极其显著(P<0.01);会员的规模、多样性程度、亲密关系、共享组织利益的程度对增强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的差异显著(0.01<P<0.05)。

13 会员因素的回归方程系数表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误差

Beta

1

(常量)

2.574

0.159


16.232

0.000

Q29

0.058

0.035

0.096

1.678

0.034

Q30

0.007

0.038

0.014

0.200

0.042

Q31

0.049

0.036

0.092

1.351

0.038

Q32

0.254

0.033

0.392

7.590

0.000

Q33

0.172

0.043

0.249

4.015

0.000

Q34

0.052

0.039

0.196

1.328

0.008

Q35

0.062

0.040

0.109

1.548

0.023

 

事实上,会员作为组织存在与发展最主要的活动因子,他们的行为表现毫无疑问会对组织的凝聚力产生直接的重要影响。一般而言,一方面,在基层组织中随着会员人数规模的适度壮大,会员之间能呈现出较高的互补的异质化程度,以及在爱好、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相似性,这会促进会员间的相互吸引与彼此信任,形成更加亲密的关系,从而使其更愿意在组织中交流和联系,也更愿意积极参与组织生活与活动,进而使组织的凝聚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如果会员的一些需求能在组织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分享到组织创造的共同成果,则其对组织的满意程度就会越高,这将会更加吸引和激励会员,对促进和强化民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起到重要作用。

二、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建设的问题与困难

近年来,中央统战非常重视民主党派工作,这为民主党派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在此背景下,民建从中央到地方也都高度重视基层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工作,强调要采取有力措施充分激发基层组织的活力,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吸引力。总的说来,当前我们民建的组织建设工作成绩斐然,值得肯定。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与建设新时代下高素质参政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在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结合此次深入细致的调研及实证结果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和民建特色文化建设仍需着力加强。

思想建设是基层组织建设的核心,组织文化是组织凝聚力的基础。思想政治建设和弘扬民建文化的宣教程度,对民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有重要影响就目前存在问题而言,一是组织层面。有些基层组织对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在党派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思想建设工作方法单一,在政治学习教育方面不够深入,过分讲究形式,不注重实效,缺乏针对性;对思想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基本目标不够全面系统的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和统战理论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对民建党派自身建设和发展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党派工作的实践经验积累也不够丰富;对民建的特色文化和优良传统宣传不够,教育不深。

二是会员层面。有些会员对为什么加入民建党派这一问题在思想上缺乏深刻的认识,其加入民建党派的目的性不明确,且功利性太强。他们入会前可能只是出于某种考虑或需要,或是为了能多结交几个朋友,或是想找个组织依靠,亦或是想捞取“政治资本”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等。因此,这些会员往往表现出政党责任意识不强,参政意识淡薄,对民建会章会史的学习缺乏深刻地理解和领会,在党派工作上奉献精神不足,参与组织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参政议政的主动性不强,不能充分履职尽责,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民建党派的形象也不利于提高民建党派的组织凝聚力。

2、干部队伍素质建设和组织生活建设仍需着力强化

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是党派组织内部有效运行及党派职能充分发挥的重要保证,其直接影响着组织凝聚力的形成。组织生活是党派成员学习交流增进了解的主要方式,是增强组织凝聚力和激发组织活力的有效途径。就当前干部队伍建设来讲,一是有些基层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多为兼职身份,因客观原因大多忙于各自本职工作而较少顾及到党派工作,有些领导班子成员的自身素质还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亲和力和影响力不足,致使领导班子的整体感召力不强,缺乏凝聚力。二是干部队伍后备人才相对匮乏,基层组织骨干队伍及后备干部培养机制也有待完善。有些基层组织在发展新会员时,倾向于发展经济界中上层人士,使得企业家会员比例逐年增多,非主界别的会员在缩减,尤其是缺乏各领域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型高端人才,这种单一的发展趋势不利于在更广泛的视角内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影响了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和班子建设。

在组织生活建设方面,主要问题是有些基层组织存在活动内容单调且形式单一、重传统而轻创新、重形式轻内容重动机轻效果的现象,也存在有些基层组织活动难以开展的情况。究其原因,客观上是会员分散于不同单位,工作规律各异,时间安排难以统一,且大都是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要忙于本职工作而与党派工作时有冲突,又得不到单位领导对民主党派工作的足够重视与支持,现实情况下党派组织活动也不要求硬性约束。另外,基层组织普遍存在活动经费不足、无固定活动场所等有限条件制约;主观上讲,是由于部分基层组织对开展各种活动的作用认识不足,很少开展活动或活动形式单一,没有吸引力,而部分会员则思想涣散,组织观念淡漠,缺乏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3、组织制度建设和组织规范化建设仍需着力完善

制度建设是民建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保障,它是民建党派自身建设中一项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工作。组织规范是指统一和制约组织成员行为的准则,以此维系组织的有序运转,组织规范化建设也是提高组织凝聚力的有效途径。从目前制度建设和规范化建设方面来看,一是民建基层组织制度与规范化建设较为薄弱,组织生活制度、作风建设制度、会议制度、学习制度、调研制度、提案制度、经费使用制度、员管理制度等方面还不够健全和完善,由于没有建立严密明晰的制度,基层组织工作没有形成统一规范,造成工作的被动性和随意性,极大地影响了基层组织的创造性和凝聚力,不利于基层组织的自身建设和发展完善。二是由于有的基层组织对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制定制度时仅限于表面形式走过场,形成明责、负责、问责依据和配套管理机制,只是通过口头的松散的或者较为笼统的方式来管理,致使制度的落实难以到位,对会员行为也起不到有效的规范和约束作用。此外监督制度是民主党派制度建设的重点,就目前所推行的内部监督和民主监督两种形式来看,还缺乏相应具体有力的执行措施及有效的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激励会员履职尽责方面,所采取的一些考核激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会员参与组织活动及履行参政职责的积极性,但在制度构建方面还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和健全完善。

三、增强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民建基层组织是民建会务工作的源头和落脚点。增强民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建设不仅关系到民建党派的自身存在和发展,还关系到民建发挥其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也是新时代民建党派提高自身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从组织行为学角度来讲,组织行为的主体是人,人是组织与管理的核心与根本,这也是人本管理的基点。因而,增强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建设的着眼点应该在于:如何不断强化会员对民建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报效心理,从而激发会员的历史荣誉感和政治责任感,更好地发挥参政党作用。针对当前民建基层组织凝聚力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本课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以思想政治教育和民建文化的感召力凝心聚力

思想政治引导是基础,要以党为师,持续抓好基层组织的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巩固思想政治基础。新时代下要着力强化参政党意识,号召广大会员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通过组织会员认真开展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活动和民建响应“五一口号”70周年纪念活动,重温多党合作历史,弘扬优良传统,牢记参政党的历史使命,坚定维护以“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为基本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共同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贡献智慧。

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要不断增强民建组织文化的凝聚力,积极发挥民建特色文化的凝聚作用。通过深入学习民建会章会史,教育会员深刻领会民建先贤的政治主张和建会思想,秉承“实业报国、民主建国、聚力富国、创新强国”的民建优良文化传统,牢记民族大义,高举文化旗帜,强化责任担当,弘扬时代精神,践行民建“爱国、民主、建设、团结、创新、奉献”的共同价值理念,以“坚定文化引领,弘扬民建精神”为指导切实做好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不断强化会员之间的合作、信任和团结,使之产生亲近感、信任感和归属感,实现文化的认同和融合,使民建基层组织焕发出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努力提升民建会员文化素养和民建组织整体形象。

2、以组织制度规范和运作机制的执行力凝心聚力

制度建设是基层组织建设的保障,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同时要强化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以规范组织体系、明确职责定位、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工作程序、落实保障措施为重点,实现基层组织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为此,可根据基层组织实际情况,制定、健全和完善组织岗位职责制度、组织分工与联系制度、会议制度、学习制度、组织生活制度、会费管理制度、考核制度、激励制度等各项工作制度,通过建立和坚持规章制度,规范会员的行为,增强会员遵守组织纪律的自觉性使基层组织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从而实现工作的规范化、运转的有序化、办事的高效化。

实践证明,组织具有先进科学的管理运作机制,其凝聚力和向心力就会增强,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那些凝聚力强的基层组织(如杭州民建市委会评选出的 “十好”先进支部)确实在组织管理运作方面卓有成效。因此,增强民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可从建立健全和创新机制方面着手。一是会务工作机制。组织生活是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开展组织生活是基层组织的基本工作。要落实组织活动经费和场所,注重基层组织活动实效,通过创新活动方式,有效地将组织活动与参政议政相结合,提升建言献策的水平;将组织活动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将组织活动与民主监督相结合,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以此来丰富组织生活内容,提高组织生活质量,从而切实履行好基层组织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社会服务等工作职责。二是用人机制。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抓好选人、育人、用人环节。选拔那些政治素养高、业绩突出、乐于奉献、勇于开拓、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人担任基层领导,并通过有计划的系统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打造一个能力强、威信高、敬业奉献、群众基础好且团结、务实、开拓、充满活力的领导班子。同时,要建立长效机制,着力做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选拔和培养那些政治素质好、个人修养高、业务能力强的会员进入干部队伍,优化干部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三是考评激励机制。结合基层组织实际及各项工作特点,创建一套较为科学规范且行之有效的基层组织工作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努力做到年初颁布、按月或季考核通报、年底总结评比,并给予相应的奖励或通报批评,以此鼓舞和调动基层组织和广大会员的积极性和凝聚力。

3、以会员需求实现和共享利益的驱动力凝心聚力

组织凝聚力建设应该着重关注人这个组织主体的需要。民建基层组织要提升凝聚力,必须在组织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倡导会员在作出奉献的同时,还要给予会员真诚的关心关爱。一是最大程度满足会员需要和关注会员利益诉求。以事业发展凝聚人心,将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进行协调统一,把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合在民建事业的发展和组织的成功当中。作为民主党派,民建会员是社会利益表达政治沟通愿望强烈的“政治人”,因而组织要重视和关心会员利益诉求。如,大力培养体制内年轻有为的优秀会员,给他们提供进一步发挥个人才干的发展空间;同时要切实关心和大力支持企业家会员,帮助企业打造品牌和解决实际问题与困难。二是全力打造民建暖心工程。建立定期走访机制,特别是走访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会员,关心他们的晚年生活,及时了解老会员的一些想法,听取他们对新时代下有关组织建设发展问题的建议。建立谈心沟通机制,通过经常性的与会员谈心沟通制度,以及开展不定期的谈心沟通活动,及时了解和掌握会员的思想动态、工作情况和生活状况。建立生日慰问及患病探望机制,适逢会员生日,基层组织贴心送上生日蛋糕等表示慰问,对一些健康状态不佳的会员要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掌握其身体状况。通过这些举措使广大会员深切感受到组织的温暖,进而增强基层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建国会杭州市委员会 备案序号: 浙ICP备15045599号
设计制作及技术支持:杭州网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0580号


您是第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