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员风采 会员风采
守护在德令哈的大树——记民建会员郭燕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1-07 16:23:16 点击率:

1.webp.jpg

  10月30日,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冯飞率队赴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一中看望浙江援青教师,深入了解对口支援情况。青海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杰翔陪同看望。

  在援受双方共同努力下,德令哈市一中成立了杭州班,由浙江省杭州市选派优秀教师执教语文、数学、英语三科。2018届毕业的杭州班,取得了班级均分超当地中考录取分数线近150分的佳绩,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一举打响了杭州班的品牌!现德令哈一中有4个杭州班,其中808班班主任为民建会员、在杭州长河中学从教十九年的郭燕老师是浙江省杭州市第四批赴海西援青支教队伍中的一员。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里写到的一段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段话用在民建会员、杭州滨江区长河中学的老师郭燕身上一样适合。郭燕老师,刚刚踏上第二次前往青海德令哈支教的行程。

  说起德令哈,总会想起海子那首著名的诗《日记》,“三十年前,诗人写下“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的名句。”三十年后,郭燕成了德令哈市第一中学808班学生们喜爱的“小姐姐”。这其中玄妙的缘份,除了郭燕也曾受到海子诗的感召外,更多的动因来自她的教育理想。

2.webp.jpg

  郭燕的教龄已长达19年。教书育人的理念,很早就扎根在她的意识里。大学毕业后,她就有过去边远地区支教的经历。早在2011年,她就曾主动申请前往新疆阿克苏援建,但当时的她因为是二级教师,未够资格入选。再后来,考到一级教师资质后,杭州和德令哈因为对口援建结成兄弟城市,身为民建会员她积极响应,再度递交申请,并如愿成为了浙江省援青干部第三批次队伍中的一员,前往青海省的德令哈支教。规定的支教期限为一年半,她却在期满之后,又一次递交申请书,要求将支教期限延长至三年。为什么?德令哈有这么好吗?郭燕一句话道出理由:“舍不得孩子们”。一句“舍不得”,再朴素不过的心声,却也是她教育理想的高光所在。

  2018年8月28日,郭燕初次踏上德令哈的土地时,发现海子诗中那座“雨水中荒凉的城”早已是过去式,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德令哈的街道、绿化已和城市无异。但高原的气候依旧冷冽,杭城的八月还是秋老虎肆虐的燠热,德令哈的雨水已经沁骨冰凉。郭燕接手了德令哈市第一中学708班的教学,当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她长得很江南,身材纤瘦,温婉秀气,一头清汤挂面的长发,爱穿长裙,笑起来唇边两个深深的酒窝。曾有学生形容她笑起来很甜,还跟她说“脸上有酒窝的人是天使吻过的”。在她的学生们心目中,这个甜美的老师是可以当成“姐姐”来爱的当然,这般亲厚的师生情谊,是郭燕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用更多的爱与付出换来。

  刚站上陌生的课堂时,她也面对过学生上课纪律涣散、听讲不专心的问题。有着丰富教育经验的她,没有将之归因给学生,而是积极寻找着能够快速打破师生之间的隔膜、增进感情的方法。其中最有用的一招便是她鼓励学生们写“随笔”给她。有什么心事和烦恼,需要什么帮助和指导,都可以用小纸条的形式写给她。她自己呢,面对孩子们的小情绪小烦恼,也没有敷衍了事,每一张纸条都认真对待、慎重回复。在这种以爱与尊重为前提的温馨沟通下,师生关系突飞猛进。随着她收到的“随笔”越来越多,孩子们的心也与她越贴越近。

3.webp.jpg

  支教,在郭燕看来,并不只是换一个讲台。教育,也需要因地制宜。看着德令哈的这些孩子,她时常自问:“我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当她观察到边远地区的家长跟孩子之间的亲情联结不太紧密时,就借鉴了城里的教育模式,组织起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发动家长一起参与。什么趣味运动会啦,户外烧烤啦,带孩子去门源看油菜花啦之类。德令哈的家长们还是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亲子活动,新鲜之余也感受到了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带给孩子的重要意义,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亲子关系。郭燕看到德令哈的学生们缺乏丰富多彩的兴趣班,就想方设法带他们玩。组织诗歌朗诵会、泡图书馆,以求拓宽他们的视野,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这样一个既能带学生们学习,又能带着他们玩的郭老师,自然就成了“孩子王”。学生们拿她当姐姐,她则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有一次郭燕带着学生在图书馆看书,跟一个蛮不讲理的男性起了点争执。对方骂她们时,郭燕说了一句:“你可以骂我,但不要骂我的孩子”。亲历这事的学生,后来在给她的贺卡里郑重提及这回事的时候,郭燕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就这么简单一句话,在学生心里却回响了很久。在外人面前称学生为孩子,像母鸡护雏般把她们护在身后,这样的举动,带给孩子们很大震动,因为他们在那一刻感受到的,是毫无粉饰、不假思索的爱。那样的爱,只能来自真心真情。郭燕就是这样,以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温暖着孩子们的心灵。

  她班上有个女生写信给她,说自己从6岁起家中衣柜就没出现过裙子,她也很讨厌粉红色。但是在春水一样温柔的“小姐姐”影响下,她重新拾起了自信,有了对美的追求,“有了女孩子的样子”。身为一个教师,最珍贵的价值除了知识的传授,还有三观的输出,以及爱的能量的传递。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润,就像美国电影《春风化雨》里演的那样。老师把一个值得努力的世界放在孩子们视野的远景里,再给他们穿上一件叫自信的美丽衣裳,等待他们重塑自我、脱胎换骨。有些变化,也许短时间内看不到,但能长远地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这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真义。

  支教期满后,郭燕所在的班级在各任课老师协作下,总成绩排在了年级第一。学生们看到成绩,有了自信,也有了前进的动力。家长们看到成绩,原本对孩子前程不抱希望的心又开始变得温热。他们都舍不得郭燕走。但是对郭燕来说,留在这片距离杭州两千多公里的土地上,她也担负着很多的失去。高原的气候对于江南人来说,是旷日持久的体能考验。缺氧导致睡眠质量差,气候干燥令嗓子经常充血、或流鼻血。与家乡相隔迢遥,父母生病往院时,没法及时陪护在身旁。世间安得双全法?无法做选择的时候,那份煎熬,也只能自己默默吞咽。郭燕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做秀的支教文青,她是专业教育系统里的老师。她心里很清楚,短时间的支教,很难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更何况,从情感上来讲,每一次分离都是一次感情的挫伤。她在支教期满回杭州后,经常收到德令哈的孩子们发来的短信,各种汇报、问候以及满满的思念,每每看得她红了眼睛。难以割舍的惦念之下,她再次递交了支教申请,还开玩笑地说“希望不要有别的老师跟她抢这个名额”。于是今年,郭燕如愿以偿,重返德令哈,回到了她想念的孩子们身旁。接下来的一年半,她将继续陪伴他们,看着他们步入高中的课堂,看着他们一个个振翅飞翔,拥有更自由的心灵与更广阔的天地。

  郭燕2003年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距今已有16年,她一直把参加支教和组织公益活动作为履行民建会员的职责和义务。对每一次得到的认可和褒奖,郭燕都是同样的回答:这是组织培养的结果。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建国会杭州市委员会 备案序号: 浙ICP备15045599号
设计制作及技术支持:杭州网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0580号


您是第位访问者